
一、 中国画的定义
首先我们要问什麽是中国画?它的定义如何?是水画为上的「文人画」?是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是「楼台界画」?是「宫殿庙宇内的装饰画」?是民间艺术?是……?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时下一般人在往往断章取义,固步自封,将自己关在狭隘定义下的死胡同裡,永不得翻身,阻碍中国画的创作,扼杀了多少新生的契机!
探索中国画的定义,可从两方面著手,一则从过去历史传统递变中,可窥其全貌,历代学者论术颇多,见仁见智,略有不同,但毫无疑问的,其意义是深邃的,其内容是丰富的,其函盖的范围是广博的,绝非任何固定的模式所能替代。
再则是从现在以至未来的中国画,更是个未知数,谁也无法断定会是什麽面貌,其定义无从界说,也无庸下,如此将更具弹性,更具冒险性,有更大的天地可让艺术工作者去驰骋、探索、开拓,各尽其能,参与者愈多,则这颗果实将愈巨大而壮硕。
二、 「绘画思想」的探索
要想在中国画中有所作为,为中国画带来生机,有一番新的气象,首先应从绘画思想的探讨著手:
(一)认识传统-纵的瞭解
探讨传统国画,不能离开创作的背景,给与作品特殊影响的,不外是当代的政治环境、时代精神、地理环境、以及画者的个性。溯源探流知道来龙去脉,才能不欺古人,也不被古人欺。
中国近百年来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均有大幅改变,由西方产业革命掀起轩然大波,中西俱在激荡中未得缓息,像过往一样,每逢遭遇时空的巨变,画风亦随之改变,也可以说是不得不蜕变-传统画由巅峰造极到滞顿、僵化,已是不可忽视的事实,有史识的艺术家,应体认火尽薪传,是当代中国人最高贵的观乐与情操。
现代是传统的延续,要懂的现代,就必需对传统有个透彻的瞭解,但绝不是沿袭,齐白石说:「馀每作画,意欲自立门户,以似古人深以为耻。」相信他在作画时,他是一个孤独的鹰,俯视亘古苍茫,而择栖最高岩处,奋翅逆迎大自然的风雨雷啸,而不是栖人簷下的燕雀。我们尊重古人宝贵的经验,但为了配合我们永无止境的理念和情感的表达,必须另辟新径,优良传统的吸收与发扬光大是必要的,就像进入超级市场一样,依个人需要,从历史的陈列架上,取走你所要的,也许你发现的是「老庄思想」、是「天人合一」、是「中庸」、是笔墨线条,是民俗、是……以作为创作的泉源。
(二)中西绘画之异同-横的认识
(1)中西思想方法与艺术态度的不同-西方的文化,首先求理解自然,把握自然,向理知方面发展。中国文化则求生命之瞭解与安排,并求如何征服克制自己,侧重心性的方面。西洋文化重理智,自然会不厌详尽,力求具体。中国文化得诸心性,于是有一种「不为其不可为或不必为」的立脚点,对于人我、人事、人物之间,乃但求其宜。在中国,循著中道思想,避免偏激,谋求形式与内涵之谐和,亦即「节」其「穷物」的态度而但求其宜。因此,历代画家们,一面审视两极之不可追,一面受中道的薰染,于是捨弃形式的偏重採择两者兼赅而略偏于意的途径,为中国绘画辟下一条轨道。在西方则基于求实的立场,理智的观察,力求形式的完美与接近客观物件。此乃中西绘画的大别处,使得此后的发展一直顺著各自的风格以迄十九世纪。
(2)材料、工具、技巧的不同-中西绘画在材料、工具、技巧上有著很大的不同,这是众所周知的。在此不在赘述。
(3)本质的意义,中西并无分别-绘画之本质的条件是色或线在平面上的造型,它如离开色线就无从表现,它如非平面的造型就变质为他种艺术,西洋画如此,中国画亦複如此,就本质意义言,并无分别。
总之,东西绘画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西方绘画求真、客观、写实的态度,却是中国艺术必须吸收的。站在中国传统静观万物皆有情的立场,与自然为友,而不厌其真,不排斥知识科技,将真、善、美三者融而为一,才能突破上古至中古的自然观,以知性的态度观照宇宙,以感性的态度爱大自然,拓展艺术的新境界。
三、 我的绘画观
(一) 思想观念-绘画即生活
「我,就是中国。」
这不是自大。一个画家,必须具有自信和相等深度的努力。「我的画,就是中国画」以此自许,担待起文化承传的使命,承先启后的责任。
当对传统国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产生怀疑的时候,我常常自问:「我要画什麽?」今人国画裡一定要有苍松、瀑布、小桥流水吗?画亭宇必是四壁皆空,画山非黄山不足观,画船必一叶扁舟……。古人有知,当笑我辈不师其意而学其形,不知今之所谓古,其实就是古人所处的今、眼前的今天,几百年后,后人视今为古,岂不是一样的道理?试观历代名画,代代有其特色与风格,张张皆能表达他们的思想、人民生活、地理环境、人文个性。如「韩熙载夜宴图」、「货郎图」就是描写人民生活的佳构。处在现今的时空裡,我该画些什麽呢?为什麽不画生活中最熟悉、最热爱、最感动的?杜鹃不是很好吗?一开一大片,惊天动地的开,多少人挤上阳明山,就为了它。古人的笔法不够用,很好,这样才有展现自我的馀地。墨色不足表达,很好,何不转为色韵,重新建立设色的方法?「力破馀地」古有明训。面对真实的生活来创作,才能真正刻划入微,作最忠实的表达。如「牆角一隅」是描写板桥林家花园,斑驳颓牆上,模糊透露几行古人笔迹的诗句,诉说一些历史的陈迹,而牆下一丛蓬勃伸展的绿色蔓草,正无限生机盎然的迎接生命的春天。岁月无情的感歎,在我胸中发酵膨胀。为忠实表达我的感受,我试用国画白描画法,来表现叶子,同时,我也用西画的技巧、材料来表达垣牆厚实斑驳的质感,并写实的让那一丛绿色蔓草,野趣自得的沐浴在斜阳下……。
我想,我们应该画生活周遭的一切,不必抄袭古人,也不必尾随西洋的流行。绘画应是反应生活,或是生活的昇华。
「绘画即生活」,生活是你呼吸,感受到的一切有形无形的精神物质,抱著这种正视现实的入世态度,你才能面临古人未曾有的挑战,有了挑战,才有刺激,有了刺激,才有反应,才能开花结果。因此,你需要智慧和勇气来选择判断。但是不管如何,你首先要从传统的旧有的表达形式中站出来,参与把握现代生活,这是中国画家的第一步,也是迈向创作的一大步。
(二) 表达形式
1. 立意(意境的表达)
大多数传统国画以诗的意境来作为「立意」的基石,自唐以诗取士后,中国成了诗的民族,诗是传统的语言,与书画不分家。一般讚美诗好,说:「诗中有画」,讚美画好,说:「画中有诗」。一直到清朝,诗风仍然鼎盛,以诗意来品味画中意境,成了传统画欣赏的途径。但是若执意以诗的意境来创作中国画,即是自拘门限,泥古不化。
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人生,光怪陆离,二十世纪的科技文明更是深入每个家庭,百年来的中国,其蜕变之神速,超过历史所见。而现代人的经验更是古人闻所未闻、旷古未见,画中意境不是「诗意」所能涵盖得了的。放眼海洋,万马奔腾,惊涛裂岸,那震撼、摄人的力量;一望无际秋收的稻田、劳力血汗、欢乐与痛苦交织的景象;慈母眼中发散的母爱光辉……,如何是「诗意」二字能加诠释的?因此,立意乃是画家最原始的直觉感受,它可能是「诗意的」、是「优美的」、是「悲壮的」、是「妻怆的」、是「幽默的」、是……,但无论如何,画家本身应忠实于「直觉美感」,然后透过理性,将此「感性」具体表现出来,而予欣赏者产生共鸣。
2. 素材的体认
素材是泛指画家用以表现美的具体媒介。素材的选择,端看创作者所需表达的内容与效果而定。站在中国画的立场,运用已有的素材或尝试使用新的素材,以求表达更佳效果而不必拘泥于这是油画材料、那是水彩、版画、水墨……材料,每一种素材都可以综合运用。
任何素材本身都有其无限的可塑性,但相对的也有其限制性,如油画画布的不透水性、国画棉纸的吸水性,油画笔毛质较硬,笔触分明;中国画笔有锋且柔,运笔自如,富线条运动的美。
我尝试在「调车厂」此作品中,欲表达老火车头烟雾迷漫的气氛,故选择土黄色宣纸,色调低沉,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效果。又在「穀仓」一图中房屋的牆壁为士块迭成,我为了表达牆壁之鬆软、粗糙,选用坊间的冥纸作画,这种质地粗糙的纸,正合表达牆壁的质感。
因此,对素材的体认首应瞭解素材的特性、优缺点,继之则是需要何效果来做为选择与应用的依据,更重要的事要不断找寻新素材,扩大中国画素材的使用,增加中国画表达的弹性。
3. 题材的选择
(1) 雅俗观念的重新评估
令人独钟文人画,以文人画的思想观念作为品评「雅」「俗」的标准。失之于偏狭,以偏概全,君不知传统的浩瀚精深,透过水墨画,表现多层面的写实与写意。从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可以看出画家反映现实,写实功夫极高的人物画。从齐白石的画,可见极浓厚的中国乡土社会的风味,和泥土气息,表现古拙朴实的美。宫廷靡华奢侈生活(如韩熙载夜宴图)、小市民的生活(如货郎图)、器皿用具(如齐白石画农具)都可以入画,可见古人作画并未心存雅俗之见,题材尽在生活中找。
其实外界景象本无机心,那有雅俗之别?主观的感受所以有雅俗之别,是基于个人的价值判断。魏晋六朝人士,遭时乱,民不聊生,人人朝不保夕,生命无常,思想空虚,老庄思想兴起,士大夫以隐逸不问世事为高,一则保身,一则避祸,所以不食人间烟火为雅,居朝食栗为俗。现代的中国人,思想观念岂同于六朝?题材没有先天性的雅俗之分;只问画家的思想感受为何?例如坟场在一般人眼中是可怕的,但在清明时节,家家扫墓,全家大小祭拜祖先,那种气氛场面,多麽温馨、祥和,假如把这种感受表现在画上,那该多好!
(2) 题材的选择与生活的关系
毕卡索说:「别人东寻西寻,我俯拾皆是。」可见生活周遭的一切,都是我们画画的好题材,在于你是否独具慧眼,看别人所不能看,做别人所不能做。如石碇、迎神赛会皆取材自生活。
(3) 新题材的挑战
新题材带来的风暴,是具有无比的震撼力,一连串的问题等待你去解决,例如表达形式、题材、技巧……如此一来,每次都有新的尝试、发现……日积月累,中国画域的扩大,将是指日可待。如「曾几何时」中脚踏车生锈的质感,绝非传统笔墨所能胜任,而我试用油画颜料与压克力颜料,利用油水相排斥,来表达「鏽」的感觉。
4. 构图
中国画构图的特点就是移动视点,在构图上有较大的自由,因而有长卷的形式出现,西洋画为定点透视,因其为一点透视,故画面视点集中,而且主题较易突出。原始洞窟壁画、民俗艺术、儿童画……等平面化构图别有一番风味。晚近摄影技术发达,特写镜头的夸张效果,颇具压迫感与震撼力(如痕)各具特色,端看作画者如何运用,切勿墨守成规,要为人所不能为,为人所不敢为,不按牌裡出牌,巧妙变化,存乎一「心」。
5. 笔墨
毫无疑问的,笔墨是中国画的最大特色之ㄧ,它与书法有著密切的关系,在今日言及国画的创新,它仍旧占著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是我们必须认清一点,任何一件事物皆非十全十美,也就是笔墨有其优越性,但亦有其限制性,我们在创作时应有适度的选择,与所表现的内容相互配合,明乎此,笔墨的功效才能真正的发挥。同时品评一张作品的好坏,笔墨是重要的条件之一,但是绝非唯一条件,艺术贵「创作」,假如只有笔墨而无「创作」,那就是捨本逐末,偏离艺术正途了。
多数人以为有笔有墨才是中国画,其实这是一种偏狭的批注,中国画的意义何其深邃,内容何其丰富,其涵盖的范围何其广博,岂止笔墨而已,今日吾辈从事国画创作,首应突破此种观念,然后路子才能走的深、走的远、走的阔。
6. 设色
有人说:「中国画是没有色彩的」,我不同意此种看法,只能说文人画较少色彩而已,试看我们的青山绿水,我们的壁画、民间艺术、宫廷庙宇装饰……,色彩是多麽绚丽而丰富,谁说我们中国画没有色彩?文人画重意趣、笔墨而轻色彩,有其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人文因素,今则时空皆已转变,必须将色彩回归到其应有的地位,重新建立我们这一代的色彩体系。尤其今日科技文明高度发达,随时都有新颜料之发明(如压克力颜料……),我们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大胆的去尝试新材料,扩大国画的表现领域。
7. 款印
款印为中国画之特有格局,可视为整幅画中构图的一部分,如一幅画加上款印不破坏画面的统一,反而能增加画面的美丽与深度,那就是好的。反之,即有损于画面的完整,破坏和谐,那就有不如无,因此款印的有无,端视画面的需要而定。
四、 创作态度
(一)「画无定法」,绘画的创作是没有固定方法的。一有了固定方法,就有了「公式」就是「定型」,终至「僵化」而无生命可言。因此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勇于尝试,设法建立自己,更要打破自己,再建立、再打破,如此绘画生命才能生生不息,以至永恒。
(二)艺术工作者应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认清自我在时空交叉点上的位置,既要承先,更要启后,因此,创作时要虚心、恒心、诚心,忠于自我;绝非舞文弄墨而已。同时要有高度的专业精神,将艺术视为终身事业,一生为艺术而奉献。
总之,艺术贵创作,而创作首重思想观念,因此以现代人的眼光来重建中国美术史,以及建立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皆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其次是表达形式的问题,它不但要博古更要通今,不但要认识东方,更要瞭解西方,取其精髓,以确立属于「自我」特有之风格。
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我民族文化光辉灿烂,亘古而常新;这是何等崇高的理想,多麽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全民公开而坦诚的参与。而艺术工作者更应以最虔诚的心与最严谨的态度去创作,兢兢业业,专心一致的做下去,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