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纸这样 ─ 我的水墨、纸艺、多媒材创作

艺术创作对我而言,就是将自己所看、所知、所想的宇宙人生呈现出来。有时是即兴式的创作,随兴而发,任意涂抹;有时是一种新的发现,见前人所未见;有时是把旧有的加以改造,以另类观点赋予新的意义;有时是新的创造,以新观念,新学说,重新诠释「美」。

我的创作岁月至今已有四十年头,从早期「乡土写实」的回归认同(1970-1980),到后来「生态图像」的关怀生命(1980-1988);「影像文化」的社会省思(1985-2005),以及近年「消费文化」(2005-2013)的返朴归真。都是紧扣着台湾社会脉动而发展出来的。

表面上看来我似乎不停地变,其实骨子里的内心深处并未改变,我不断探索无非是想激发更多的个人潜能与开发更多的创造的想象力,唯有如此不断的思考、蜕变,才能建构我个人既丰富又独有的艺术语言。回溯过去的创作发展,我发现越后面的作品,特别是近五年来,我以东方中国文化中的古籍、文字、符号、图形、笔墨、纸浆、陶瓷为主轴重新诠释,并以多媒材的形式呈现时,我个人独有的成分多了许多,尤其是在加入东方元素后,个人风格也就越强。

纸媒材一直是我创作中的重要元素,早在「乡土写实」的作品中,我除了使用各种传统的宣、棉纸外,更喜欢实验新纸;如作品「谷仓」(1976)用的是宗教拜拜用的冥纸;作品「蔓生」(1983)用的是美国制的擦手纸;作品「沉思的鱼」(1984)用的是drafting paper (类似描图纸)。作品「人偶」(1985)用的是新闻报纸;作品「春之舞」(1987)用的是安安纸尿裤;作品「大三国」(1994)用的是土黄色厚纸(arches)。

我常不定时去美术材料店逛逛,试图发现新纸材,在一个偶然机会里,我在台北市长春棉纸行,发现手工纸。接着又发现树火纪念博物馆开放让外界参与手工纸制作研习。这是我第一次目睹完整的手工纸是如何做出来。2000年10月,我和陈瑞惠执行长共同策划「纸与光的交会」的展览,由台师大美术系与树火纪念纸文化基金会共同主办,在树火纸纪念博物馆展出。从此,我与手工纸结下不解之缘。

2010年初,我转向与南投埔里广兴纸寮合作,并得到黄焕彰先生与其夫人吴淑丽女士的协助,于是全力投入纸艺创作,同时与水墨、陶瓷、不锈钢…等多媒材结合呈现。

近半世纪以来,全球争相发展经济,因而工商业高度发达,消费文化盛行,鼓励消费,造成过度浪费,至使地球资源消耗殆尽。因此,爱护地球,珍惜资源已成为今日人们的共同信念。我们的生活应「返璞归真」,唯有如此,才能永保地球长青。

广兴纸寮的纸浆有些来自于资源回收,例如:被林务局砍下的外来种植物小花蔓泽兰、剩余的筊白笋壳及甘蔗渣…等等。这些都废物利用一一变成可用的纸浆。当这些纸本身使用过后,还可以回收打成纸浆,成为「再生纸」即可再次利用。

纸本身不但环保,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创作媒材,尤其是手工纸,那种自然、纯净、素朴、温暖的手感是其它材料所没有的。不仅如此,纸浆可塑性极强,可成为一张纸,也可雕塑成立体,可在其上描绘,可撕,可香烧、雷射使其镂空穿透,形成光影变化,是极佳的创作材料。

消费文明──返璞归真 是我近五年来的创作主轴:

一、内容上从中国古籍入手,透过历史文化的诠释,探讨人性不变的本质。我以诗经、山海经、茶经…等中国古籍,用符号学的学理、文本图像对话,深沉呈现背后的人性与社会结构。
《诗经》是以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诗经批注为本。选「说鱼」隐喻男女情爱、性爱来表现,如:烹鱼、吃鱼喻合欢,打鱼、钓鱼喻为异性的追求…等。
《山海经》以神奇异兽来创作,在山海经中富「幻想」部份与现代西方超现实相对应,从新再创。
《茶经》表现则以唐朝陆羽书中为开端一直到台湾的茶文化。以东方美人茶、阿里山高山茶、文山包种茶…等,探讨茶与生活美学;进而深究农药过度使用、山坡地滥垦开发,对自然人文生态的残害与省思。

二、形式表现上,首要以纸浆为基底材或载体,将纸浆打细,或原色、或加入茶叶、小红花、百千层树皮、榕树气根、玉米须、筊白笋壳、小字片,然后制作成册页、手工书,甚至加工将纸浆填压于烧制完成刻有图形的陶瓷板之中,制成长方体纸砖、纸箱、纸浮雕壶…等,然后在其上书写字符、画形、涂色…,如此再与陶瓷、不锈钢、各样媒材结合。
其次是线的创造,千百年来中国水墨是以运笔与墨色浓淡层次,表现线的厚重与体积感。然而这只能停留在视觉感受,当用手触摸时,实际上是平的。我的线是透过用线刀(圆弧钢线),或钢刀在厚约3或4公分的陶瓷板上刻成的形体、肌理,然后在其上填压纸浆而成,这样的线有圆有方,不论在视觉或触觉上皆是立体感十足,展示时加上光的投射,产生线影图形,这种凸出、立体又有粗细光影变化的线或图形,是过去绘画所没有的,亦是我个人独特的创造。
第三、平面绘画与雕塑装置空间的结合,将手工册叶、手工书、纸砖结合半立体纸浮雕壶,在其上绘写文字符号及色彩,展示以展开、堆栈方式,进一步将3D空间与平面绘画结合。
第四、多样技法与多媒材的呈现,除了上述属于多媒材的结合运用,在技法上活用现代设计,结合绢印版画、版面分割、空间切割与再组合、挖洞、雷射镂空、香烧,使文字图形具有透光性,充分体现了作品的当代性。
第五、虚实运用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能虚灵则能使绘画的天趣越出笔墨之外,而达到一种无限的境界。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物质上的形式可能有限,但在观念上的功用却是无穷。没有画的部分,让观者更有想象空间,为了呈现纸浆的自然、纯净、素朴及温暖的手感,因此我在画面的呈现上适度地保有纸的原味,部分画上水墨与色彩,部分留下更多属于纸的特质与韵味。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南投埔里「广兴纸寮」黄焕彰先生、吴淑丽女士、林志贤先生,三峡大埔「阿民陶坊」王琮民先生与工读生陈昶豪、陈谊虹的协助,才有今年这批水墨纸艺多媒材作品,并且陆续在彰化艺术馆、台中文创园区(文化部文化资产局)与台北国父纪念馆中山国家画廊的展出。

 

袁金塔
2013.12.15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自媒体

微博:

 

网友留言

  • 睡骨 2018年9月19日
    袁老师好

日历

2018 年 9 月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