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大学毕业之时,我曾一口气买了一百多条油画颜料,本想全力投入油画创作,但半年后,我却发现水墨画更值得探索。
1982年初,在恩师陈景容教授的引荐下,开始在土城林振龙先生的「瓷扬窑」玩土,这是我第一次碰触陶瓷。
今天,当我站在莺歌陶瓷博物馆一楼阳光展厅,面对一百多件自己的作品时,真是喜出望外、一直不敢相信,自己是怎麽做到的!回忆当时在师大求学,并没有陶艺课程。因此,陶瓷这种媒材,对我而言,是在毕业后才发现的,一切从头开始。几番思索,令人不得不讚歎人类的「潜能无限」。只要你保有一颗纯真的心,不断自我探索,不停的想、不断的做,你会感受到体内有股巨大的「能量」,源源不绝的释放出来。人类历史的诸多发现、发明与创造,就是肇因于自我潜能的开发,它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
「书虫趴趴走」陶瓷作品所呈现的是我个人对于台湾这块土地,及其人、事、物的体验
与感受;有自然生态、社会政治、文化教育。所探索的是:
1. 文学与艺术的关系,用现代艺术观念重新诠释古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史记、资治通鉴、唐诗与宋词),古今对话、跨越时空,试图挖掘「生命的本质」,诸如:男女情爱、自然生态、政治箴砭等。
2. 文字符号与图像、影像的对话与消长,思考当代资讯媒体,如:电视与电脑巨大的传播与複製能力,后现代社会如何处理古今文字符号与图像、影像间的问题。
3. 非实用性与绘画性的表现,强调陶瓷本身的独立性与纯粹性,跳脱实用性,并适度加入绘画性。
4. 多媒材的结合,以陶瓷为主体,结合宣纸、布、马赛克、不锈钢、木头、玻璃、灯光、电视以及现成物,如:三寸金莲、水族箱等不同媒材。同时也将水墨、书法、篆刻、版画(包括绢印及木刻)、雕塑、装置等表现方法,强应用于陶土上。
5. 从平面到立体,加入「生活空间」要素,不但有视觉、听觉、触觉,还加入光的感受,藉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生命是有限的,但如何化「有限」为「无限」,其关键就在于「创造」,唯有创造才能让生命化为永恒;而创造的根源就在于
「探索自我、潜能激发」。我何其幸运,在玩陶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也发现了「人」的诸多可能。最后,我要感谢三峡.大埔「阿民陶坊」王棕民先生的协助,因为他才有这一次的展出,我门将近有一年的时光在一起工作,从白天到晚上,直至深夜,其中点点滴滴、刻骨铭心,真令人难以忘怀。我也要感谢前美国文化中心资深专员黄敏裕先生,义务协助英译,使本书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