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台湾

我的乡土写实作品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与生俱来就有审美的本能。我的喜爱艺术是本性使然。记得初中(国中)时恩师赵宗冠先生曾带我们到学校后山写生,那儿有山有水, 有林木、花草、石头、瓢虫、蝴蝶…..,从那时起,我发现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裡是那麽美好,快乐。
当我就读师大美术系时(1971),学校的课程设计是「中西兼学」和「理论与创作并重」;在术科方面有国画(水墨画)、书法、篆刻、素描、水彩、油画、版画、设计等,学科则有艺术概论、中西美术史、美学、艺术鉴赏,美术心理学等。这种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论研究上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有所认识, 且知所选择应用,同时也能够瞭解西方艺术的精神内容、发展方向,及其背后的政经、社会、文化、教育因素。在创作上要精通中西各种表现形式技法,并将其综合活用。
因此,不论是上课作业或课外自由创作,我都必须画作品,那要画什麽?于是, 自然而然想起家乡的一景一物,那裡我曾经住过、玩过的土地,对我而言,是那麽的熟悉,亲切,充满情感,令人回味。有了画的内容之后,那要怎麽画? 当然学校研习所得,「中西综合」应用的创作方法就成为我最佳的选择。
艺术家杂志(第二期,1975 年)曾介绍美国缅因州怀乡写实大师魏斯(Andrew Wyeth)在他笔下的那些乡间老旧残缺、平凡无奇的景物,居然能表现得如此鲜活有味,让我深受感动。魏斯作品的适时出现,加强了我的信心。于是我将其与我过去曾研究过的新写实主义(New Realism)画家作一比较,再上溯至毕卡索(Picasso)、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画家,以及杜米埃(Daumier)、哥雅(Goya)、林布兰特(Rembrandt)等相互研究。与此同时也再次研究中国齐白石、任伯年、陈洪绶的民间性格、石涛、八大的笔情墨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民俗风味。然后,我以台湾乡间景致入画,并将西方的素描、水彩、油彩、版画与中国的书法、水墨线条、白描、没骨、墨色浓淡等表现法相互结合, 并加入新媒材,拼贴(Collage) 与拓印等自动性技法进行创作,就这样我画了许多乡土写实作品,时至今日已30 馀年。
2004 年,我得到国艺会经费赞助,完成「70 年代台湾乡土写实绘画研究」一书。我发现70 年代乡土写实风潮的产生,是这一个时期的整个文化层面,以及社会思想方面的「回归乡土,建构主体」的动向之一。究其原因,一则外在的政治波动和外交困境,产生批判意识,质疑西方价值,经济起飞产生中产阶级, 对乡土写实绘画风格有所偏好,形成新兴绘画品评,加上哲学存在主义的反思, 让学术界开始有了对现实生活观照的力量。二则人们内在自我意识的觉醒,学术界开始关心台湾自己的主体性在哪裡?这一股回归乡土的潮流,不仅在绘画, 还有文学、音乐、电影、电视、舞蹈、民歌、木偶戏……等,都得到蓬勃的发展。
乡土写实绘画在台湾美术发展史上的意义是突显时代意识、认同这块土地,胸怀本土、开拓自主性、建构主体性,见证台湾的历史发展。以台湾为中心创作出来的作品,为时代作注脚。其影响则是进而引领出八、九零年代台湾美术「本土化」的反省批判风潮,以及启蒙了台湾主体思想,并促进民主化的发展,让人们关注的焦点回归台湾这块土地,透过画笔再审视自己的家园,唤起台湾主体意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自媒体

微博:

 

网友留言

  • 睡骨 2018年9月19日
    袁老师好

日历

2018 年 10 月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